发布日期:2024-11-19 05:49 点击次数:114
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~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,供君解闷~
公元880年,黄巢的起义军攻破长安,建立了大齐皇朝。黄巢踌躇满志,要统一天下,实现他“我花开后百花杀”的梦想,首先要做的,就是彻底干掉逃离长安的唐朝小朝廷。
黄巢任命麾下大将尚让为主将,统兵五万向西,要吞并西北,再将遁入蜀中的唐僖宗给抓出来杀掉。
刚刚上任的凤翔节度使郑畋是前任宰相,从来没有领过兵,他紧急召集了没有人指挥,散落各地的神策军,拼凑了一支兵马,试图组织尚让的大军,挽救濒临覆没的唐朝。
大齐上下都认为这场战斗将非常轻松,要知道他们在过去一段时间里,从江南北上,越过长江,逼降洛阳,打破潼关,直入长安,堪称是所向披靡,那些有名的唐朝宿将没有一个人能够阻挡他们的脚步。郑畋一个白面书生,又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?
然而,龙尾陂一战,郑畋大获全胜,斩首两万余,沉重打击了新生大齐的威望和有生力量。
这一战让唐朝得以延续,战场上立下军功的将士们也都得到了封赏,而在其中,有一个“出差”的小军官,获得了相当大的好处。
这个小军官叫宋文通,他是河北人,原本加入的是成德军首府镇州(现在河北正定一带)的部队,后来被调到奉天(现在陕西乾县)做了个小队长。本来这是地方藩镇往中央轮换派兵以示忠诚的方式,一般驻扎个一两年,或者三四年就能调回镇州,属于“长期外派”。却没想到,黄巢来的那么急,宋文通所在的部队也被郑畋征召,成了龙尾坡上的一支兵马。
在大战中,宋文通估计立下了不小的功劳,从区区一个外派的小队长,一跃升至神策军指挥使,成为禁军中也排的上号的中高级将领!
黄巢兵败被杀,但唐朝的乱局不仅没有消停,反而愈演愈烈。
885年,把持朝政的大宦官田令孜和驱逐黄巢的大功臣河中节度使王重荣,因为盐池的利益交恶,田令孜调动河东节度使李克用、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的军队攻打河中。
但王重荣说服了李克用,俩人合兵,反过头来击败了朱玫和李昌符的兵马,唐僖宗惊慌之下,离开长安逃去了凤翔。失败的朱玫和李昌符抛弃了田令孜,转过头来与王重荣站在一起,请求诛杀田令孜。
见皇帝没有答复,朱玫就拥立了一个新皇帝,另起炉灶,并发兵攻打唐僖宗,史称“朱玫之乱”。
唐僖宗又体验了一把“黄巢之乱”的感觉,从凤翔逃去了兴元(现在陕西汉中),身边的人每天都在减少,那些“识时务者”都跑去长安投奔新天子,而他还要面临朱玫派来的兵马,一时间惶惶不可终日。
危急关头,宋文通挺身而出,击败了朱玫派出的兵马,稳住了流亡朝廷的人心。论功行赏,宋文通被任命为武定节度使,可能皇帝觉得还是配不上宋文通的功劳,索性给他赐姓赐名,从此之后,宋文通就改成了“李茂贞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唐僖宗在位的时候,一共给俩人赐名,一个是宋文通换成了李茂贞,另一位则是朱温换成了朱全忠。
随后在忠于朝廷的百官操作下,朱玫被击败,傀儡皇帝被杀,唐僖宗重返长安。回长安的路上,李昌符不甘心失败,领兵拦截。李茂贞率领神策军迎击,不仅击败了凤翔兵马,还在战场上斩杀李昌符。
唐僖宗越发欣赏这个“国姓爷”,立即册封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兼陇右节度使。这俩地方都处于关中,就在长安旁边,兵强马壮,李茂贞一跃成为天下最强的藩镇之一。
唐僖宗病逝后,新皇帝唐昭宗要拉拢李茂贞,晋爵为陇西郡王。在这几年时间内,李茂贞确实表现得忠心耿耿,看护朝廷,站稳了京城西侧的“护卫岗”。
891年,枢密使杨复恭犯了罪,逃到兴元投靠他的养子,起兵叛乱。李茂贞奉命前去平叛,于次年攻破兴元府,斩杀杨复恭父子。
打破兴元似乎揭开了封印李茂贞野心的封印,他拒绝了朝廷向兴元委派官员,将兴元据为己有,之后又四处发兵,逐走了泾原节度使、洋州节度使和凤州刺史,将山南和陇右都纳入自己的掌控,唐朝朝廷失去了最后可供转圜的战略后方。
有兵马有功劳,而且就在京城旁边,李茂贞免不了对朝政指指点点,也有许多朝廷大臣主动投靠到李茂贞手下,为他摇旗呐喊,这让李茂贞越发骄横。
如果碰上个懦弱无能或者韬光养晦的皇帝,或许李茂贞还能跟朝廷相安无事,偏偏唐昭宗心比天高,一向以唐太宗为偶像,他哪里受得了藩镇对自己的不恭顺,便决定主动出击,夺回关中。他手下的大臣都比较清醒,极力劝说,可唐昭宗就是不听。
893年,唐昭宗集结禁军数万人,向西攻打凤翔。李茂贞二话不说,调兵遣将,一战击溃了朝廷辛辛苦苦凑起来的大军,兵临长安城下,逼着唐昭宗杀死了两个枢密使和当朝宰相杜让能,才收兵撤回。
此时的天下,最强的藩镇有三个,盘踞中原的朱全忠,占据河东的李克用,再来就是虎踞西北的李茂贞。这老三位也挺有缘分,朱全忠的名字是皇帝改的,李克用他们家的姓是皇帝赐的,李茂贞就更好了,连名带姓都是从皇帝哪儿来的。
他们免不了因为争权夺势而发生冲突,河中节度使王重盈(前面王重荣的兄长)病死,俩儿子争夺节度使的位置,其中老大是李克用的女婿,自然得到了李克用的支持,唐昭宗希望拉拢李克用,便按照李克用的奏章,让老大接了节度使的位置。
但老二不服,跑去向李茂贞诉苦,李茂贞就联合了另外两个节度使王行瑜(就是当年朱玫的部将,宋文通凭借击败他得了皇帝赏识)和韩建,联兵前往长安,逼迫皇帝更改节度使的人选。唐昭宗恐惧之下,按照三个节度使的要求,杀死了两个宰相李溪和韦昭度,以示自己绝没有对付藩镇的心思。
成功后,李茂贞留下养子李继鹏在京城当自己的代言人,他带兵返回凤翔。这时,李克用已经接到了京城的消息,大怒之下挥军南下,渡过黄河,直接攻破了静难军,杀死了王行瑜。李茂贞和韩建大惊,都向李克用求和,李茂贞将罪责都归到了李继鹏的头上,砍了李继鹏的脑袋向皇帝谢罪。李克用请求皇帝准许他继续往西进兵,绕过长安城攻打凤翔,灭掉李茂贞。
可唐昭宗一来担心李克用受挫,自己就在李茂贞边上,必定要遭受报复,二来也怕李克用来一招“假途灭虢”顺手把自己给抓了,三来也是出于平衡各地藩镇的心思,就说李茂贞已经杀了儿子谢罪,态度诚恳,让李克用不必过度追究。
没有皇帝的大义名分,李克用只好收兵,北归的途中,他连连叹息:“不杀李茂贞,京城无宁日啊。”
896年,唐昭宗想要凭借李克用杀死王行瑜的余威,重新组建禁军,提振朝廷的话语权。他选拔了唐朝宗室的一些亲王为主将,统领拣选出来的数万禁军。
李茂贞大怒,认为皇帝是要对付自己,便再次带兵杀奔长安。新组建的禁军一触即溃,唐昭宗惊恐之下,一溜烟逃出长安,在韩建的热情邀请下,带着朝廷流亡到了华州。
李茂贞这次也没有收束兵马,直接杀入长安城,纵兵劫掠,一把火烧毁了许多宫殿。
按理说,攻破京城焚烧宫室,这种罪过放在啥时候都是妥妥的“叛变”,是要让天下所有藩镇共讨的,可唐昭宗的勤王诏书发出去,却没有几个藩镇响应,连李克用这次都没有搭理皇帝。
没办法,在韩建的调停下,李茂贞被加封为尚书令,晋爵为岐王,将长安还给了唐昭宗。
关中连番大闹,皇帝多次出逃,罪魁祸首却能升官晋爵,这让关外的节度使们彻底认清了朝廷的困境,数百年帝国的最后一块遮羞布,被扯了下来。
李茂贞这时的实力也达到了鼎盛,大半个关中都在他的掌控之中,还向西向南发展,染指了部分东川和灵盐之地,地盘最大的时候足足有四十多个州,差不多是现在陕西大部、宁夏南部、甘肃西部、四川北部。
900年,借着铲除宦官的名义,朱全忠领精兵七万直扑关中,迫使韩建向他投降。朝廷里的宦官生怕朱全忠要他们的命,便裹挟着唐昭宗逃到了凤翔,投奔李茂贞。朱全忠暂时没打算跟李茂贞全面交手,便暂时返回了中原。
902年,休息够了的朱全忠再次出兵,直接打到凤翔城下,将李茂贞和唐昭宗都困在了城中。李茂贞一开始坚守不出,但中途中了朱全忠的计策,以为朱全忠粮尽,便仓促出城,却吃了一场惨败,兵马折损十之六七,只能死守城池。
朱全忠将凤翔团团围住,时不时的发兵攻城,这里出现了历史上很有趣的一幕:攻城的时候,朱全忠的部队会破口大骂对方“劫天子贼”,李茂贞的兵马则会回敬对面“夺天子贼”,两边都拿着天子的名号当大旗,厮杀不停。
凤翔被围困了一年,城中粮草吃尽,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,集市上狗肉要卖一斤500钱,而人肉则只需要一斤100钱。
到最后,还是李茂贞扛不住,杀死了裹挟皇帝的二十个宦官,将唐昭宗送出城,向朱全忠求和。
凤翔之战,朱全忠得到了皇帝,兵马进入关中,实力大涨,成为天下最强的藩镇。而李茂贞不仅丢了皇帝的控制权,凤翔城下损兵折将,还遭到蜀中王建的趁火打劫,丢了十几个州的地盘,可谓是元气大伤,再也不能跟李克用和朱全忠相提并论。
904年,朱温将朝廷搬迁到洛阳,又杀死了唐昭宗,另立唐哀宗为帝,并在白马驿屠杀朝臣三十余人。
907年,朱温篡夺皇位,建立了后梁政权,唐朝灭亡。李茂贞联合王建和李克用,发布讨伐朱温的檄文,但他们各有打算,互相牵扯下,都没有出兵,坐视朱温登基。
唐朝灭亡后,各个地方割据势力发现自己的“上升通道”打开了,蜀中的王建立即宣告称帝,建立了前蜀。吴越的钱缪、湖南的马殷等人接受了后梁的王位,都建立了半独立的政权。王建还劝说李茂贞也称个皇帝,威风威风,被李茂贞拒绝。李茂贞延续了唐昭宗的年号,依然沿用了唐朝给他的“岐王”的封号设置百官,以示不承认朱温后面扶持的新皇帝,自己对唐朝忠心不二。
不过时间长了,看着唐朝完全没有复兴的可能,李茂贞心里面也有些痒痒的,他将自己的仪仗都改为天子仪仗,其妻子也封为皇后,自己却始终没有称帝。
915年,邠宁节度使投靠后梁,李茂贞发兵前去争夺,围攻半年都没有破城。而他派出去的将领转头投降了前蜀,王建趁机发兵北上,攻占了陇州。
被河东的晋国、中原的后梁、蜀中的前蜀多次击败,李茂贞的地盘不断缩水,到923年,他从四十几个州的天下最强藩镇之一,沦落到只有七个州的小型势力。
923年,后唐灭亡后梁,李茂贞写信给李存勖,祝贺他建国,随后上表称臣。李存勖很赞赏他的恭顺态度,册封他为秦王。
924年,李茂贞病逝,时年六十九岁。
930年,李茂贞的儿子李从昶被调到华州,李家在凤翔和泾源的统治宣告结束,前后逾四十年。不过,因为李茂贞始终没有称帝,在“五代十国”中,就没有他一份。后世将他建立的半独立政权,称为“岐国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李茂贞的陵墓地宫现在还有所保存,存留了完整的世界罕见的砖雕飞檐古端楼。因为他最后的封爵,被称为“大唐秦王陵”。